深交所全球投资者大会:乐观秀难掩经济隐忧,“新质生产力”成资本狂欢?

深交所全球投资者大会:一场被精心粉饰的乐观秀?
深交所2025全球投资者大会在深圳召开,与其说是投资者交流的盛会,不如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乐观主义宣传。深交所理事长沙雁的致辞,通篇充满了对中国经济光明前景的描绘,但仔细推敲,却难以掩盖其背后潜藏的诸多问题。
GDP增速“名列前茅”?数据背后的真相
沙雁提到,今年一季度中国GDP增长“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诚然,数字上看的确如此,但我们必须深入挖掘这些数字背后的真相。这种增长,有多少是依靠房地产等传统行业的刺激?又有多少是真正来自创新驱动的新兴产业?如果过度依赖旧模式,这种增长的持续性令人担忧。更何况,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的GDP构成中,投资占比过高,消费占比过低,这种失衡的结构,是经济发展的巨大隐患。所谓的“稳稳的中国”,更像是一个脆弱的空中楼阁。
新质生产力:一场概念包装下的资本狂欢
“新质生产力”无疑是本次大会最热门的词汇之一。但“新质生产力”究竟是什么?似乎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这更像是一个被精心包装的概念,用来吸引投资,刺激市场。不可否认,中国在某些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但这些进展是否足以支撑起整个经济的转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技术积累和人才培养,而这些都需要时间。在资本的推动下,新质生产力会不会变成一场资本的狂欢,最终沦为泡沫,我们不得而知。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企业可能会借“新质生产力”之名,进行概念炒作,从而抬高股价,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深交所的承诺:空中楼阁还是务实举措?
深交所理事长沙雁在大会上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持续对外开放的举措。这些承诺听起来美好,但仔细分析,却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些措施,究竟是解决问题的良方,还是为了迎合市场而开出的空头支票?
创业板改革:谁的盛宴?
深化创业板改革,进一步完善发行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等制度机制,听起来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企业。但实际情况是,创业板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导致一些质量不高的企业也能浑水摸鱼。如果深交所不能严格把关,创业板很可能成为劣质企业的聚集地,损害投资者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创业板的改革,是否能够真正惠及那些真正有创新能力,但规模较小的初创企业?还是会成为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盛宴?
深港通扩容:外资的“加码”还是A股的“解套”?
持续优化深港通机制,积极推动REITs纳入深港通标的,稳步拓展跨境ETF产品互联互通和指数产品交叉挂牌,这无疑是向境外投资者释放积极信号。但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外资的涌入,真的是因为看好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前景吗?还是仅仅为了短期套利?如果外资大量涌入,推高股价,然后在高位套现离场,最终受损的还是国内投资者。更何况,深港通的扩容,是否能够真正提升A股市场的质量?还是仅仅为了给A股市场“解套”,吸引更多的资金入场?
境外路演:一场精心安排的“秀”
“走出去”与“走进来”并重,开展“投资中国新机遇——深市上市公司境外投资者路演”活动,这无疑是一种积极的姿态。但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路演活动往往是经过精心安排的,上市公司会竭力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而隐藏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境外投资者看到的,很可能是一个被美化过的中国市场。更重要的是,路演活动的效果如何,最终能否吸引到真正的长期投资者,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上市公司韧性:粉饰太平下的暗流涌动
深交所理事长沙雁提到,A股上市公司作为中国经济的优秀企业群体代表,具备强大的韧性和适应能力。然而,这种看似光鲜的表述,却掩盖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国际经贸秩序受到冲击的大背景下,上市公司的“韧性”,有多少是依靠自身的创新能力,又有多少是依靠政府的扶持和保护?
营收增长:不可持续的“繁荣”
沙雁介绍,深市上市公司2024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0.82万亿元,“十四五”规划以来复合增长率达到8.55%。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营收增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在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消费需求受到抑制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的营收增长,很可能是依靠出口的拉动。然而,随着国际贸易摩擦的加剧,出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一旦出口受阻,上市公司的营收增长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更何况,营收增长并不代表盈利能力的提升。如果上市公司的成本不断上升,利润空间不断压缩,即使营收增长,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慷慨分红:饮鸩止渴?
2024年度2443家深市上市公司累计分红5753亿元,同比增长36%。这无疑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消息。然而,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上市公司慷慨分红的背后,是否隐藏着其他的问题?一种可能是,上市公司缺乏更好的投资机会,因此选择将利润分配给股东。另一种可能是,上市公司为了迎合投资者,抬高股价,而牺牲了自身的长期发展。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上市公司可能会通过借债来分红,从而损害自身的财务状况。这种“慷慨分红”,很可能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
科技创新:真金白银还是资本游戏?
深交所理事长沙雁将中国科技创新描述为投资中国资本市场的广阔空间,并列举了DeepSeek等科技产品的成功。然而,我们需要审视这些成就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是真正的技术突破,又有多少是资本堆砌的假象?科技创新真的是遍地黄金,还是只属于少数幸运儿的资本游戏?
研发投入:数字游戏?
沙雁引用数据,指出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不断增长,众多企业跻身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但研发投入的数字本身并不能说明一切。关键在于,这些投入是否真正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是否存在大量无效投入,甚至是骗取科研经费的现象?一些企业可能只是为了迎合政策导向,或者为了抬高股价,而盲目增加研发投入。这种虚假的研发投入,不仅无法推动科技创新,还会浪费宝贵的资源。更何况,研发投入的强度,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创新能力。一些企业可能通过购买技术,或者进行简单的模仿,来快速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而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
“万亿市值”神话:下一个是谁?
沙雁提到,比亚迪和宁德时代等企业重视技术创新、持续深耕投入,市值从上市时的百亿级增长到目前的万亿级,为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这些“万亿市值”的企业,无疑是中国科技创新的典范。但我们需要警惕的是,这种“万亿市值”的神话,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每个企业只要重视技术创新,就能实现类似的成功?事实上,大多数科技创新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技术路线的选择、市场竞争的激烈、资金链的断裂等等,都可能导致企业的失败。将个别企业的成功,夸大为普遍规律,可能会误导投资者,让他们盲目追逐科技创新概念股,最终遭受损失。
全面深化改革:换汤不换药?
伴随着新“国九条”和“1+N”政策文件的落地实施,深交所理事长沙雁声称中国资本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全面深化改革。但这场改革,真的能触及问题的本质,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吗?抑或只是在原有框架下进行一些修修补补,最终依然无法解决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注册制改革:泥沙俱下?
深交所表示,注册制改革增强了对主板创新蓝筹企业、创业板创新科技企业的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然而,放宽准入标准,是否意味着降低了对企业质量的要求?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出现泥沙俱下的局面,一些不具备真正创新能力,甚至存在财务造假行为的企业,也能轻易上市。这不仅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还会破坏整个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更重要的是,注册制改革是否能够真正促进优质企业的发展?如果资源过度集中在少数头部企业,而忽略了中小企业的需求,最终可能会导致创新生态的失衡。
并购重组:资本运作的“盛宴”
深交所提到,对合规经营的公司快速审核,提高政策灵活性,助力上市公司向新质生产力转型升级。然而,并购重组往往是资本运作的“盛宴”,其中充满了利益输送和内幕交易的风险。一些上市公司可能会通过并购重组,来虚增利润,掩盖财务问题。而一些机构投资者则可能利用内幕信息,提前布局,从中牟利。如果监管部门不能加强对并购重组的监管,很可能会导致市场的扭曲,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中长期资金入市:最后的稻草?
深交所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声称各类中长期资金持有深市流通市值较去年9月增长33%。然而,引入中长期资金,真的能解决A股市场的根本问题吗?A股市场的长期低迷,根本原因在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投资者保护的不足,以及对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行为的打击不力。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即使引入再多的中长期资金,也只是杯水车薪,无法改变市场的颓势。更何况,中长期资金的投资决策,往往受到政策导向的影响,可能会导致资源的错配,延缓市场的自我调节。
对外开放:一场自导自演的“双簧”?
深交所极力强调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并引用外资增持深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股票的数据来佐证。然而,这种对外开放,真的是建立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之上吗?抑或只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双簧”,用来吸引外资,维护市场稳定?
外资增持:盲目乐观?
深交所提到,去年9月以来,外资持有深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股票市值增幅达40%,交易金额增幅90%。这种数据看似喜人,但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外资的增持,是否是出于对中国经济的长期看好,还是仅仅因为短期的政策刺激?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的背景下,外资的投资决策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外资只是短期炒作,一旦市场出现风吹草动,他们很可能会迅速撤离,给A股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更何况,外资的增持,是否真的能够惠及所有上市公司?还是只是集中在少数头部企业,导致市场的分化更加严重?
深港通:糖衣炮弹?
深交所表示,将积极推动REITs纳入深港通标的,稳步拓展跨境ETF产品互联互通和指数产品交叉挂牌。这无疑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境外投资者进入A股市场。然而,深港通的开放,是否也意味着更多的风险进入了A股市场?境外市场的监管体系和投资理念与A股市场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一些境外投资者可能会利用深港通的漏洞,进行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损害A股市场的健康发展。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境外金融机构可能会通过深港通,将一些高风险的金融产品引入A股市场,给国内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深港通,会不会成为一颗“糖衣炮弹”,在吸引外资的同时,也给A股市场带来潜在的危机?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