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产量增长藏猫腻:环保代价与转型困局
時事新聞
2025年05月14日 04:55 15
author

钢铁产量增长背后的隐忧:数字游戏与环境代价
一季度钢铁数据:增长的表象与真实的困境
央视网的消息言之凿凿,一季度钢材产量同比增长6.1%,看似一片欣欣向荣。然而,我总觉得这数据的背后,隐藏着更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增长的数字,真的能掩盖钢铁行业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吗? 粗钢产量增长0.6%,生铁产量增长0.8%,钢材产量增长6.1%。这些数字放在一起,难道不觉得有些突兀吗?钢材产量的增长远高于粗钢和生铁,这多出来的部分,究竟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提升,还是仅仅通过一些“巧妙”的统计方式堆砌出来的?要知道,钢铁行业的统计数据,一直以来都备受质疑。地方为了完成指标,层层加码,虚报瞒报的现象屡见不鲜。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盲目追求产量增长的模式,是否会进一步加剧环境污染?钢铁生产本身就是一个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在环保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我们真的可以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而牺牲长远的生态环境吗?我想,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警惕的地方。转型升级的攻坚期?不过是老调重弹!
绿色低碳发展?别再忽悠了!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秘书长姜维口口声声说,当前钢铁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期。这话听起来多么的熟悉,简直就是每年都要念叨一遍的“政治正确”。但实际情况呢?所谓的转型升级,又有多少是真正落到了实处? 钢铁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喊了多少年了?减排目标定了又定,技术改造也是一轮接着一轮。可现实是,一遇到经济下行压力,环保的弦就立马松了下来。为了保增长,一些地方政府甚至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企业超标排放。这种“运动式”的环保,根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国际竞争格局重塑?谁在自欺欺人?
至于说国际竞争格局重塑的窗口期,更是让人啼笑皆非。在全球钢铁市场,中国钢铁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有增无减。一方面,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越来越高,高端钢材市场始终难以突破;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竞争也日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靠什么来重塑国际竞争格局?靠低价倾销吗?靠牺牲环境来降低成本吗? 说白了,所谓的转型升级和国际竞争格局重塑,不过是为钢铁行业的现状找一个好听的借口罢了。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有没有勇气和决心去改变那种粗放式的、高污染的增长模式。如果我们还是抱着过去的思维不放,那么,再多的口号也只能是空谈。超低排放改造:一场精心策划的“环保秀”?
数字游戏:141家企业的“超低排放”真相
看到“141家钢铁企业全过程完成超低排放改造”这个数字,我差点没笑出声。5.91亿吨的粗钢产能,听起来确实很 впечатляющий。但问题是,所谓的“超低排放”,到底是个什么标准?又是谁来监督这些企业是否真的达标?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很多企业的“超低排放改造”,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花钱买一些先进的设备,应付一下环保部门的检查,然后继续我行我素。更有甚者,直接篡改监测数据,蒙混过关。这种“数字环保”,除了能让领导们在报告上写几个漂亮的数字之外,对环境的改善又能有多大作用?再生钢铁原料:是救命稻草还是画饼充饥?
专家们又开始鼓吹“再生钢铁原料替代铁矿石”的好处了,说可以减少67%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这个说法听起来确实很诱人。但问题是,再生钢铁原料的来源在哪里?质量如何保证? 要知道,中国的废钢回收体系并不完善。大量的废钢流向了小作坊,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再利用。即使是正规的回收企业,也很难保证废钢的质量。用这种质量参差不齐的废钢来替代铁矿石,生产出来的钢材质量又能好到哪里去?而且,废钢的回收、加工、运输等环节,同样会产生大量的污染。所谓的“减少67%的二氧化碳排放”,很可能只是一个理想化的数字。清洁生产体系:世界最大,然后呢?
淘汰落后产能:雷声大雨点小,淘汰了谁?
累计淘汰落后钢铁产能3亿吨,这个数字听起来很是震撼。但仔细想想,这些被淘汰的产能,究竟是什么样的产能?是那些原本就已经濒临倒闭、竞争力低下的企业?还是那些被地方政府拿来“顶包”的、根本就没有实际生产能力的“僵尸企业”? 真正的落后产能,往往是那些地方政府的“摇钱树”。它们不仅能够带来税收,还能解决就业问题。要淘汰这些产能,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因此,很多地方政府都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这些企业继续苟延残喘。真正被淘汰的,往往是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企业,或者是那些已经自身难保的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是真环保还是为了应付检查?
45%以上的粗钢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低,颗粒物、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减少超75%。这些数字看起来确实很漂亮。但问题是,这些数据是否真实可靠?又是如何统计出来的? 我敢断言,很多企业所谓的“超低排放改造”,不过是为了应付环保检查而临时采取的措施。等到检查一过,立马恢复原样。更有甚者,直接花钱买通环保部门的官员,让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在钢铁行业早已是司空见惯。2025年底目标:又一个无法实现的“豪言壮语”?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信誓旦旦地表示,到2025年底重点区域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基本完成,全国力争80%以上产能完成改造。听到这样的目标,我只觉得一阵苦笑。类似的“豪言壮语”,这些年来我们听得还少吗?
每隔几年,钢铁行业就要制定一个宏伟的目标,然后不了了之。什么“五年规划”、“十年规划”,最终都沦为了空头支票。这一次,2025年底的目标,恐怕也不会例外。
原因很简单,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和企业更倾向于选择短期利益,而不是长远发展。因此,所谓的“超低排放改造”,很可能再次沦为一场“数字游戏”,最终不了了之。我并不反对设定目标,但目标必须切合实际,不能脱离现实。否则,只会让人们对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更加失望。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