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心脏第一股”起死回生,背后黑幕比电视剧还刺激!
启明医疗惊险复牌:从资本宠儿到退市边缘
曾经的辉煌与陨落
启明医疗,这家曾被誉为“国内心脏瓣膜第一股”的企业,一度是资本市场的宠儿,市值巅峰时曾突破300亿港元。然而,由于内部管理混乱,自2023年11月起,公司股票便被香港交易所停牌超过15个月,距离退市仅一步之遥。令人意外的是,启明医疗最终成功卡住了最后的时机,近日完成了惊险的复牌。
停牌风波:管理层违规操作是导火索
启明医疗停牌的直接原因是公司前董事长曾敏、前总经理訾振军的资金违规挪用行为。调查显示,在2020年至2023年期间,两人通过多达59次的违规操作,将约18.5亿元资金转移至个人关联账户,另有2.3亿元未经授权的贷款流入江苏吴中地产,还有3.98亿元的存款被质押用于第三方贷款担保。
2023年11月23日,港交所要求启明医疗立即停牌,以调查这些违规交易,并提出了包括法证调查、补救措施、信息披露等在内的五项复牌条件。这场持续三年的资金腾挪事件不仅彻底摧毁了公司的形象,也暴露了启明医疗内部控制严重失效的残酷现实。
为求复牌:启明医疗祭出三板斧
为了重返港股市场并重塑投资者信心,启明医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对涉事管理层进行全面换血。訾振军、曾敏等高管及财务团队被彻底清除,取而代之的是职业经理人胡定旭、林浩昇,分别接任公司董事长及CEO。同时,公司还成立了督导委员会,以强化监督。
二是,重建内部控制体系。启明医疗引入德勤进行法证审计,规定单笔超过1000万元的交易需要经过四重审批,并对关联交易加以限制。
三是,聚焦核心业务。启明医疗砍掉了非核心业务,专注于TAVR(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赛道,其核心产品VenusP-Valve已在近70个国家获批。
复牌之路:投资者信心难恢复
经过这些努力,停牌超过15个月的启明医疗终于在2025年3月13日成功复牌。然而,资本市场并未对它的重生表示欢迎。复牌首日,公司股价暴跌65.84%,市值蒸发超过16亿港元。
内忧外患:启明医疗面临的挑战
财务困境:持续亏损与现金流压力
启明医疗面临着巨大的财务压力,自2019年上市以来,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20年至2023年累计亏损超过23亿元,2024年上半年净亏损3.66亿元。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公司账上的现金及等价物仅为4.86亿元。
现金流的紧张可能会限制启明医疗的研发投入和国际市场拓展。如今,TAVR领域的技术迭代正在加速,启明医疗等企业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以保持竞争力。
市场竞争:份额下滑与集采压力
国内TAVR赛道的竞争日趋激烈。在启明医疗停牌期间,沛嘉医疗、心通医疗、杰成医疗等国内厂商迅速追赶,而爱德华生命科学、美敦力等国际巨头也在加速布局中国市场。这使得启明医疗的市场占有率从原先的80%跌至50%以下。
此外,集采的寒流也在逼近。2024年,广州等地启动了TAVR集采,虽然首轮降幅仅为11.5%,但价格压力已经初步显现。启明医疗等医疗器械企业需要通过技术升级和规模化生产来降低成本。
遗留问题:债务风险与信任危机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启明医疗的前高管仍有未偿还的债务(例如,訾振军需偿还2.8亿元),并且部分交易风险尚未完全消除(例如,江苏吴中地产的8000万元未收回贷款)。而此前爆出的丑闻所引发的信任崩塌,仍然需要漫长的时间来修复。
行业机遇:能否助力启明医疗重塑辉煌?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启明医疗也并非没有机会。中国TAVR手术量从2020年的5000例激增至2024年的1.5万例,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全球TAVR市场规模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59亿美元。这些行业红利持续释放,或许将为启明医疗带来全面复苏的契机。能否抓住这些机遇,重塑昔日辉煌,将是启明医疗未来发展的关键。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