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转型:豪赌还是务实?
“指导意见”下的能源转型:一场豪赌还是务实之举?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无疑是给中国未来的能源发展定下了一个基调。表面上看,这份文件雄心勃勃,既要保能源安全,又要搞结构优化,还要发展新技术。但仔细一琢磨,总觉得有些地方让人心里没底。
被“石油焦虑”绑架的能源战略
《指导意见》提出要“原油产量保持2亿吨以上”,这让我有点纳闷。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我们不是应该大力发展新能源吗?怎么还在死守石油这条路?当然,能源安全很重要,但过分依赖石油,是不是有点“路径依赖”了?
要知道,国际油价波动剧烈,地缘政治风险也高。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国际油价一度飙升,直接冲击了国内的经济。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加快能源结构的转型,降低对外部能源的依赖。
而且,过度开采石油还会带来环境问题。比如,中石油在辽河油田的开采活动,就曾被环保组织批评破坏湿地生态(参见绿色和平报告《中国石油企业海外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这种为了短期利益牺牲环境的做法,实在不可取。
新能源的“消化不良”问题
《指导意见》提出要“新增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2亿千瓦以上”,这当然是好事。但问题是,我们真的能把这些新能源都用起来吗?
目前,中国的新能源消纳问题依然突出。西北地区风电、光伏发电的“弃风率”、“弃光率”居高不下。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2023年全国风电平均利用率为96.2%,光伏发电平均利用率为98.3%(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官网)。虽然数据看起来不错,但地区差异很大,一些地方的消纳情况远低于平均水平。
新能源的间歇性和波动性是消纳的一大难题。风力发电看天吃饭,光伏发电受日照影响。这些不确定性给电网的稳定运行带来了挑战。而且,新能源发电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而用电需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长距离输电又会造成损耗。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大量的投资和技术创新。比如,储能技术、智能电网等。但这些都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新能源发展过快,而消纳能力跟不上,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体制机制改革”:老生常谈还是真刀真枪?
《指导意见》提到要“深入推进能源领域体制机制改革”,这句话听起来很耳熟。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说要改革,但改来改去,好像还是老样子。
能源领域的体制机制问题根深蒂固。比如,电力市场的垄断问题、油气行业的行政干预问题等。这些问题不解决,能源效率就很难提高,新能源发展也会受到阻碍。
真正的改革,需要打破既得利益格局,触及深层次的矛盾。这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如果只是喊喊口号,搞搞形式主义,那改革就永远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别把“新质生产力”变成新的“大跃进”
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这个概念现在很火,但也要警惕被滥用。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简单地堆砌资金和技术,而是要注重创新和效率。要避免一哄而上,搞低水平重复建设。
比如,氢能源就是一个很有潜力的新兴产业。但目前,氢能源的制备、储存和运输成本还很高,技术也还不成熟。如果盲目投资,可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甚至会引发安全问题。
总之,《指导意见》描绘了一个美好的能源发展蓝图。但要实现这个蓝图,需要我们冷静思考,脚踏实地,克服各种挑战。别被“能源安全”的口号绑架,也别被“新质生产力”的泡沫迷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