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小米与“内卷”:中国制造的冰与火之歌
流量与内卷:雷军、小米和中国制造的冰与火
小米雷军在两会代表通道上的亮相,再次印证了“流量”时代的到来。不可否认,雷军也好,周云杰也罢,他们的走红,某种程度上是中国制造和中国企业受到关注的折射。先有产品认知,再有对企业家的欣赏,逻辑大抵如此。
“周总表情包”背后的隐忧
“周总表情包”带来的欢乐,容易让人忽略中国制造和中国企业正经历的冰火两重天。小米“SU7 Ultra”订单火爆,海尔业绩创新高,另一边却是光伏行业大面积亏损,算法将骑手变成“行走的秒表”,“仅退款”政策让商家苦不堪言,各行各业“卷”成麻花。这景象实在让人担忧。
我始终认为,单纯将“内卷”归咎于企业竞争是过于简化问题。资本逐利的本性无可厚非,但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平台利用算法压榨骑手,电商平台“仅退款”政策看似保障了消费者权益,实则将风险转嫁给了商家。这种“零和博弈”式的竞争,最终只会损害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卷王”小米的辩证法
说起“卷”,小米是公认的“卷王”。从手机到汽车,小米进入的每一个行业都会升级到价格、服务、营销的全面比拼。可“卷王”小米颇受消费者信赖,这又是为何?
关键在于小米走的是内功竞争的路子。它的性价比不是简单地降低成本、压缩利润,而是通过供应链整合和优化,为消费者提供更具性价比的产品。《参与感》一书详细记录了小米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深度参与用户互动,从而打造出爆款产品。这种模式,并非一味追求低价,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提升产品的性价比。
当然,小米的营销手段也颇受争议。例如,“为发烧而生”的口号,在早期吸引了大批极客用户,但也引来了“饥饿营销”的质疑。对此,我的看法是,任何营销手段都有其两面性,关键在于企业是否能真正为用户创造价值。如果产品本身过硬,营销只是锦上添花;如果产品质量不过关,再花哨的营销也只是空中楼阁。
监管之手与企业责任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这释放出强烈信号。市场监管总局召集企业座谈,探讨如何整治“内卷式”竞争,这无疑是对症下药。但仅仅依靠监管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自身也需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例如,光伏行业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盲目扩张和低价竞争造成的。参考《光伏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家早已对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有所预警,但部分企业仍然无视风险,一味追求规模扩张。这种短视行为,最终导致整个行业陷入困境。
我认为,企业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上,而不是一味地压低价格。只有通过不断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企业也应该关注员工的福利待遇,避免过度压榨员工,营造更加和谐的劳动关系。
反内卷,不是躺平
反内卷不是躺平,而是跳出泥潭;不是放弃竞争,而是升级战场。在反“内卷式”竞争的同时,市场和消费者很需要、也很欢迎企业练好内功。只有让外卖小哥体面送餐、小店主安心经营、消费者放心下单的企业,才能在政策与市场双重利好下,迎来真正的春天。当然,最终能否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